首页   要闻   行业   地方   观察   科技   投融   城市   专家   研报   学术   文博   文创   景区   交通   住宿   红色   乡村  乐园   户外   节会   环球   攻略

为非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7-12 23:29来源:中国文化报

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当代价值。互联网拉近了非遗作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非遗技艺摘下“神秘面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借助互联网平台,可充分展示非遗文化与技艺,有助于非遗作品销售,让非遗品牌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和潮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进驻线上拓展市场,通过“非遗+互联网”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

▲ 非遗传承人朱立群研究直播选品


以“年轻态”传承古老苏罗技艺

“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今年推出的新品有……”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一天,首次参与江苏省非遗购物节的“吴罗织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立群在抖音直播间跟粉丝热情互动,状态轻松自然。令人惊喜的是,当天,罗布织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达到有史以来单日销售额最高值。

作为丝绸的一种,“罗”是由经线相扭转再和纬线相交,形成孔洞,透气性与亲肤感上乘,为“绫罗绸缎”中的名贵品类。苏州非遗手工门类“吴罗”或称“苏罗”,是指以苏州为织造产地的罗,其中特指“四经绞罗”,是罗织物中最高技艺的代表之一。

▲ 非遗传承人朱立群正在织罗

指腹发力,钩起纱线,木梭在织布机上翻飞如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一带“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耳濡目染,朱立群从小就对织造抱有好感。1976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原吴县丝织二厂的朱立群,遇上老式铁木丝织机,正式开启了织罗生涯。19岁埋头做工,39岁下海创业,59岁复制出土文物。四十年如一日,不变的是朱立群对织罗的热爱,对传承这门非遗技艺的信念。

“手握梭子几十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苏罗的美。”因为对罗布的钟情,也因深知织罗技艺传承不易,朱立群不愿看到苏罗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守艺’更要‘传艺’,只有捧在手中、穿在身上,才能真切体会到苏罗的价值,感受到深蕴期间的文化根脉。”

有了这样的想法,2021年初,“朱伯伯的苏罗”账号在抖音上线。朱立群敏锐地觉察到国内兴起的“汉服热”和“国潮”,越来越多年轻人自发钻研古代服饰文化。起初,账号上的短视频主要是科普性质的罗衫展示,没想到很快就引来许多网友关注。账号运营半年后,粉丝量翻倍增长,朱立群收到大量评论,希望能够出成衣,上线产品。

于是,朱立群很快转换思路,于2021年7月,将织布机搬进直播间,把罗布织品推上网售链接,在方寸之屏推广织罗技艺。

“纺织的场景让人心一下安静下来”“突然想起小时候帮外婆纺线”“希望这些美好色彩和触感走进生活”“好想去学织罗”……一时间,抖音账号朱伯伯的苏罗勾起网友儿时美好的回忆,更聚集了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的一个空间。

“款式能不能更年轻些”“价格能不能再实惠些”“产品能不能再多样些”……众多粉丝还积极表达期待,给朱立群创作作品和制作产品增加灵感。为此,他在延续传统技艺基础上,花大量时间研究现代审美,改进服装样式,做颜色定染,再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粉丝建议。

几经创新,朱立群在抖音电商开设的“苏罗的小店”一年来销量见好,售出4000多单罗织品。“原来是外销为主,现在情况反转,内销比例占到了80%。”朱立群说。

如今,在“苏罗的小店”里,罗布不再以单一的面料形式出现,除罗衫、罗裙等成衣外,发圈、罗扇、罗帕等生活日用品价格适中、款式新颖,也备受推崇。“姑苏之美,衣罗而来。”曾经的“奢侈品”就这样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我们每个月都会推出新品。”朱立群加大了对罗织物衍生品的开发,希望通过小物件,让人们能够真正接触、理解并爱上“罗”。为此,朱立群还组建了专门的研发团队,专攻衍生品需要的提花、色织、印花等加工技艺,并对产品样式、功能、定价等进行细分,为传统手艺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抖音短视频和直播,目前,“朱伯伯的苏罗”拥有11万粉丝,收获188.1万点赞。其中,人气最高的一条短视频获赞14.1万。

借助互联网拓展国内市场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承和产品推广的担忧也渐渐消退,朱立群对未来更有信心。“抖音电商拉近了传统技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手艺买单,做文化消费。这极大地促进了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朱立群希望,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能够把更优质的丝织品送到人们手中,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爱上非遗、主动了解非遗,在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技艺中,更强烈地感受到文化自信。

▲ “王的手创”与颐和园合作推出手工艺品


当绣娘拿下热门IP衍生品版权

8个多年头,千余位绣娘参与生产,拿下多个热门IP衍生品版权……在黔东南的苗寨中,一个叫做“王的手创”非遗品牌让传承千年的苗绣汇入当代时尚,让匠人走出大山,重新认识手艺的力量。

“我相信手艺的力量,它不是惊涛骇浪的动魄惊心,却能水滴石穿沧海桑田。”品牌创始人王丹青用经历印证了自己的信念。

2004年,王丹青考入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间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之后进修了时尚珠宝首饰设计。从小就热爱手工艺制作的她在闲暇之余创作了一些小玩意,并尝试着放在淘宝上售卖,没想到很多人表示感兴趣,第一批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很快就卖完了。受到鼓舞的王丹青于是开始学着拍商品图、写文案。这时的她还想象不到,日后,这一批产品开启了一个年轻姑娘和千余名绣娘的缘分。

毕业后,王丹青没有着急工作创业,而是随着自己的爱好专注做设计。为此,她踏上旅途,开始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数百个手工艺乡村中寻找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刺绣技艺,在实地体验绚丽多彩的非遗。在钻研一段时间后,她干脆远赴北京继续深造,系统学习民族民间非遗技艺。

2013年,王丹青正式开起了一家淘宝店,取名“王丹青的手创”,后改名为“王的手创”。因为手艺精湛和设计独到,2014年,淘宝店的订单就多了起来,预购数量甚至远超产品供给。“有时候一天接到的订单,相当于之前半年的手工产量。”王丹青回忆道。敏锐察觉到市场对非遗产品的需求,王丹青经过反复思量,最终决定重回贵州省黔东南州,希望在那里挖掘刺绣文化,寻找愿意加入的绣娘,让传承千年的苗绣通过互联网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贵州当地一位懂苗语的校友帮助下,王丹青开办了培训班,一面培训绣娘,一面将融入现代审美的苗绣设计图样交给手艺娴熟的绣娘制作。大山里的古老技艺与都市时尚生活,就这样在网线与针线的交叠中被连接起来。

根据消费者的反馈,王丹青在保留刺绣工艺、材料的基础上,会在图案设计上寻求苗族蜡染图案、民俗装饰画、西方壁画之间的融合,同时加入时尚元素。“别看耳环、项链、胸针这些东西小,背后的工作量可是惊人的。”王丹青坦陈,为了最大程度凸显文化价值,非遗产品设计除了考虑形状、图案等创意,还要考虑刺绣涉及的多色彩搭配叠加,平均每个产品仅绣制就需要4.8个小时,而一人一天最多只能绣2到3个。“手工艺品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每一个都有匠人的温度,我们更希望将这种心意传达给大家,让人们认识到非遗背后的传承之功。”王丹青说。

几年下来,店铺里除传统手工艺品之外,还有造型逼真可爱的公仔、刺绣手工的秋冬口罩及别致精美的苗绣耳环、胸针等形形色色的原创手工苗绣产品。“王的手创”从只属于王丹青个人的淘宝店,发展到拥有20多名全职员工、1400余名专业绣娘,曾参与制作的手艺人近5000位,年销售额则从过去的几万元提升到千万元,店铺粉丝超过了85万人次。

从第一个贵州黔东南手工基地的建设,到如今发展到30余个手工村落,遍布云南怒江僳僳族、新疆哈密维吾尔族、黔西南布依族、浙江畲族等诸多偏远地域,“王的手创”带动了大批绣娘创业致富,用产品的力量激活市场的潜能,反哺乡村手艺人,促使苗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经过数年的沉淀,“王的手创”还拿下了《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你的名字》等多个热门IP的授权,开发了一系列原型公仔、手链、电脑包等创意产品;还与颐和园等景点合作推出新年礼,与国际美妆品牌合作推出化妆品包包、联名款包装等。

“手艺的精进需要终身学习,文化的传承需要毕生坚守,希望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圈子越来越大。”王丹青还透露,目前她和团队还将目光投向更多传统手工艺,开发了“108种手艺”项目,将苗绣“触网”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扎染、手织布、油纸伞、剪刀等多种非遗技艺发展中,帮助更多人拓展非遗产品销路,共同传播非遗之美。

▲ 孟祥君对传统草编进行设计改良


小县城非遗产品引全球“种草”

原本用来烧火的玉米叶子,被回收起来,经过手工染色、编织,就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收纳筐、草编包……这门“点草成金”的技艺,就是草编。这种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传统编结手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到2020年,阳都草编制作技艺入选山东沂南县第五批非遗名录时,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尹慧菊和她的儿子孟祥君做出了新的努力,借助互联网和电商平台,让一个小县城的非遗草编名扬海内外,还带动了周边20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今年参加非遗购物节,短短几天内,我们的草编产品就达到了将近6万元的销量,相较平时成交额翻番。”孟祥君告诉记者,这样的成绩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

孟祥君家的工厂,是14岁就跟着家人学草编的母亲尹慧菊在上世纪90年代开设的。工厂产品通过外贸远销至海外,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凝聚着手艺人智慧的草编都只是作为半成品,在走量出口中赚取微薄的利润。

“以前,草编在国人看来不过是个菜篮子,整个行业一直在给国外品牌做代加工,我想把产品和传统的编织手法加以改进,去做国人乐于接受的产品,让更多人看到非遗草编的价值。”孟祥君大学毕业后就跟母亲说,想回来做草编包。

行动初期,困难不少。以往生产的草编产品,款式简单,编法普通,技艺发挥空间不大,孟祥君想改变国人对草编的固有印象,就要设计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于是,他不断琢磨创意设计,其中涉及许多不常使用的复杂编法,如平编麦穗花、玉米皮7股辫等。尹慧菊和草编匠人就反复尝试、细致研究,最后才逐渐把一些传统编法捡起来,挽救了回来。

▲ 维内品牌上线直播

有了创新的基础,2018年年底,孟祥君创立了VINE维内品牌,通过自有设计团队及自行生产加工,让传统技艺与时尚碰撞,不断推出有设计感的草编包。

2019年,开网店不到半年的孟祥君受邀参加淘宝造物节后,VINE维内这家新店的粉丝从几百迅速增至三四千,这让孟祥君和母亲尹慧菊更加笃定走原创品牌之路。

令人感慨的是,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给了年轻的非遗品牌很大的发展空间,孟祥君经常携产品参加各类非遗展会和文化活动。同时,通过淘宝手艺人的线下集市等活动,他结识了大批同样热爱非遗的手艺人,以及钟爱传统文化的消费者。“‘非遗+互联网’,让我们非遗传承人群之间有了交流的机会,也让我们与消费者建立了更直接的联系。”孟祥君说。

孟祥君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设计以及运营模式。“以前工厂接到的单子是外贸公司给的,我们按照设计图做完,根本不知道哪些人购买、使用感受怎么样。现在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把产品、服务做得更好。”孟祥君说。

普普通通的玉米皮与温润皮料、素雅棉麻和各类毛织、刺绣自然融合,再加上多彩的配色……注入时尚的设计元素后,草编包不再是“土气”“菜篮子”的代名词,倒成了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单品。VINE维内的非遗草编,由此收获了大批年轻粉丝。“背上就是整个办公室最有调调的打工人!”“包包质量做工都很好,很有民族风的味道,非常喜欢。”在店铺的评价里,许多消费者不吝夸赞。

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热情高涨,产品销售情况不错,孟祥君还计划拓展做草编家居品牌,整合藤、竹、草、柳多种材质,开发创意灯具、艺术家居等多条产品线。“深度‘触网’后,我们更加认识到非遗产品的创意、制作、设计、营销需要跟上时代变化,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非遗产品需要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只有主动适应,才能走得更远,影响到更多人。”孟祥君说。

迄今为止,阳都草编在沂南县和周边县市设立了5个工作站、70多个加工点,累计带动20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孟祥君和尹慧菊积极参与到公益行动中,与阿里合作,为云南等地偏远乡村下草编订单,经过专业品控,帮助当地草编制品开拓销路,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

【中国旅游网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旅游网"或"www.adeptdigitalmarketing.com"并附文章链接,需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录和转载的第三方内容,本站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属原媒体及作者,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相关推荐
  近日,为加强政府定价景区价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提高景区门票及景区内交通运输服务价格的透明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旅游价格环境,助推贵州省旅游产业化发展,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对全省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景区门票及景区内交通运输服务价格进行梳理汇总,现向社会公布。
无序竞争和至暗时刻已经过去,民宿需要发展,也需要回归。本文授权转载自深燃  作者 | 邹帅  编辑 | 唐亚华旅游业回温,民宿人也苏醒了。最近出去旅游过的人应该很有体会,热门城市的民宿和酒店全都供不应求。有大理的民宿主表示,春节期间民宿爆满不说,半夜提着行李叩门找房的游客也不在少数。涨价的涨价,创业的创业,机会就在眼前,谁都不想放过。创业者观察到,一家民宿刚放出转让消息,就紧跟上几个准备接手...
2月8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经济回稳向好态势的若干措施》。《措施》突出“举措+政策”双轮驱动,围绕七个方面共提出28条措施,其中举措17条、政策11条,涉及项目建设、文旅消费、营商环境、税收等,旨在以更实举措扩大内需,以更大力度帮扶实体,以更高层次提升质量,以更高水平夯实支撑,为推动全省经济精彩开局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
《办法》共6章49条,重点针对消费者和基层反应强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安全问题,明确了经营要求、细化标准,填补了乡村旅游新业态监管空白。近日,浙江省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后续将以省政府令的形式公布施行。《办法》共6章49条,重点针对消费者和基层反应强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安全问题,明确了经营要求、细化标准,填补了乡村旅游新业态监管空白。《办...
经营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不得超出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名单范围开展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指导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做好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提示。提示指出,经营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不得超出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名单范围开展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必须明确告知游客回国需持有48小时阴性核酸证明,及时提醒游客注意自身安全和防护、购...
聚焦/热点

聚焦/热点

副标题

聚焦
热点
关键词
关键词
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
夜间旅游
康养旅行
户外旅行
研学旅行
城市
酒店
航空
攻略
景区
乐园
标签模块(3)(1)(1)(1)(2)(1)(1)

标签模块(3)(1)(1)(1)(2)(1)(1)

副标题

视线
论道
视点(2)(1)(1)(1)

视点(2)(1)(1)(1)

副标题

旅行
环球
视点(2)(1)(1)

视点(2)(1)(1)

副标题

动态
动态

全国旅游投诉举报热线:12345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京ICP备2021027040号-2    经营许可证11010501796008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983  

China Tourism Network   Copyright ? 2010-2023 ct.cn All Rights Reserved